English

“贪”从何而起,“叹”从何而来

2000-07-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春喻 我有话说

读了《中国反贪史》,余有三叹焉。

一叹:贪官污吏何其多也。

贪污是腐败的核心,也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我国以历史悠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奈的是,我国贪污犯的资格之老,在全世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夏、商、西周,号称 三代 ,建立在广大奴隶血泪、枯骨之上的王家天下政权,就其国家机器的完备来说,一代强似一代。但是,远在夏朝末年,贪贿风气已很严重。据《荀子·大略》记载,当时成汤求雨的祷词中,提问六件失政之事,三项便是贪贿问题。这是他鉴于夏朝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导致灭亡的教训,而有所儆惕的表现。可是,到了商末,恶名昭著的帝辛——也就是殷纣王,大肆聚敛,奸佞费仲、恶来都是大贪污犯。文王被囚于?里监狱时,周人正是通过费仲,向纣王贿赂珍宝、美女、良马,纣王大悦,释放了文王,放虎归山的结果,最终导致殷商王朝的崩溃。

古汉语中有 贪墨 一词。墨,古义是不洁之称。历代贪官当然都是些一屁股屎,心黑如墨之徒。他们的贪婪峻刻、残民以逞,有时真出乎常人想象之外,简直成了笑话。据《五代史补》记载,五代时赵在礼在宋州做官,贪暴至极,百姓苦不堪言。后调往他处,百姓互相祝贺,说:“拔掉眼中钉了!”不料消息传到赵在礼耳朵里,他向上司要求,仍调回宋州,每岁户口,不论主客,都征钱一千,名曰“拔钉钱”,宋州父老哭笑不得。值得指出的是,有些贪官虽然心狠手辣,却满脸精神文明,俨然一尘不染,实际上,就像鹭鸶一样,“飞来疑似鹤,下处却寻鱼”。明朝有个贪官更堪称典型,明明想大捞一把,却装成分文不取,刚上任时,煞有介事地向神发誓说:“左手要钱,烂了左手,右手要钱,烂了右手。”但不久,有人送来百金行贿,他假惺惺地不收,说我对神发过誓。他的手下人可知道这位顶头上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赶忙凑上去说:“请以此金纳官人袖中,便烂也只烂了袖子。”这个贪官立即采纳部下的建议,赶忙将银子装进袖里,从此来者不拒,照收不误。(明·冰华生:《雪涛小书》)

而某些贪官的胃口之大,伸手之勤、远、宽,用疯狂二字,也不足以形容。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经指出:“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而已。”(《日知录》卷8《吏胥》)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官是蟹壳,胥吏是蟹脚,没有蟹脚,岂能横行?吏治的好坏,不仅事关朝廷形象,甚至关系到王朝的兴亡。三国时东吴末年,吏治大坏,百姓怨声载道,恨不得吴政权立刻垮台。故晋军伐吴时,孙吴军迅速土崩瓦解。晋人葛洪在总结吴国灭亡的教训时说,“用者不贤,贤者不用”,“不开律令之篇卷,而窃大理之位;不识几案之所置,而处机要之职;不知五经之名目,而飨儒官之禄。”(《抱朴子·吴失篇》)这是人心丧尽的必然结果。其实,早有史家指出,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王朝,是亡于“刀笔之吏 ,以后历代王朝的灭亡,都与此痼疾有关。

二叹:清官何其少也。

翻翻二十四史,人们就会明白,有名有姓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官,不过几十位。明末清初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所著《夜航船》卷7“清廉类”,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只找出四十位清官。物以稀为贵,况人乎!这些清官的相关事迹,大部分都很感人。如:北齐彭城王高攸自沧州召还,老百姓纷纷拿着食物欢送他,说:“您在沧州,只饮这里的水,从未尝过百姓的饭菜,今天我们谨献上粗茶淡饭。”高攸很感动,但也仅吃一口,不愿占百姓的便宜。80年代,有一出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后拍成电影,轰动一时。徐九经是确有其人的。他在江南句容当县令,任满后调走,百姓恋恋不舍,说:“公幸训我!”徐九经答道:“唯俭与勤及忍这三个大字。”他曾经在大堂上画了一棵菜,上题:“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徐九经走后,百姓将他画的菜刻在石上,并写下勤、俭、忍三字,称为“徐公三字经 。这三个字,在中国政治史上实在是可圈可点。不能甘于清贫淡泊,当不了清官。“披鳞直夺比干心,苦节还同孤竹清。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草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2引《座佑编》)——这是明代苏州人朱良写的歌颂海瑞的诗。这与一般颂诗,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因为:万历十五年十月(1587年11月),七十四岁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于官舍后,他的同乡苏民怀检点其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而已。时人王世贞以九字评之:“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明·周晖:《金陵琐事》卷1)朱良亲眼目睹海瑞如此简朴的行囊,以及士大夫凑钱为海瑞买棺的情景,感慨万分,惟恐后世人不相信有这等事,特地写下这首海瑞诗,以期与山河作证,让海瑞的两袖清风,长留人间。事实上,海瑞生前生活俭朴到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盖着夫人的旧裙,以至有道学家攻击他是 伪 ,这无疑是对海瑞的污蔑,这种人是无法理解海瑞的。

清官少的原因之一,是难过家庭关。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必则败其守矣。”(清·余怀:《东山谈苑》卷3)难得的是,张玮家人都理解、支持他。张玮病殁京师后,其棺运抵毗陵(今常州),因无钱下葬,只能停于荒寺。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其妻患病,无钱抓药,后竟饥寒而死。惟其如此,不甘沉沦于腐败泥淖者,不得不挖空心思安抚子女,明代前期陕西三原人王恕,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职,掌权五十余年,寿至九十三岁。他为人刚正清严,始终一致。他的儿子见他两手空空,面露难色。王恕对他说:“你怕穷是不?咱家历来有积蓄,不需要做官时像粮仓里的老鼠那样。”他引其子到后宅,指一处说:“这里是藏金的地方,有一窖金。”指另一处说:“这里是藏银的地方,有一窖银。”他死后,其子去挖掘,“皆空窖也”(明·李中馥:《原李耳载》卷上)。王恕为保持清廉品节,真是煞费苦心。

清官的精神风貌,还不止于清廉自守。他们不惜丢掉乌纱帽,毁了所谓锦绣前程,甚至不惜牺牲身家性命,与贪官污吏、豪强权贵抗争;更有甚者,有的清官敢于批逆鳞,犯颜直谏,抨击皇帝的误国政策、荒唐行为。如宋代的包拯,进谏时 反复数百言,言吐愤疾 ,溅了仁宗皇帝赵祯一脸唾沫星,直到他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宋·朱弁:《曲洧旧闻》卷1)。这样的刚正不阿,难怪当时京师吏民畏服,称颂“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0)。又如明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高度发展,皇帝被进一步神化,导致君臣隔阂,大臣见皇帝,竟以召对为可怪,一逢召对,便手足无措,只知道连呼万岁,赶紧磕头。而至明中叶后,某些大臣觐见时简直如坐针毡,甚至当场吓得昏死过去,大小便失禁。(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但是,偏有不怕死的清官,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批所谓龙(皇帝也)身上的逆鳞。海瑞骂了嘉靖皇帝后,备好棺木,诀别妻子,准备慷慨赴死,已为人们熟知。这种大无畏的气概,是“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动表现。封建社会的官吏,几乎无官不贪,枉法者不可胜数。海瑞等人能不贪赃枉法,仅此一条,已堪称出污泥而不染,香清溢远,流芳百世了。

但是,历史已进入21世纪,如果进一步用现代眼光审视清官,用一位著名史学家的话来说,“清官乃不祥之物”。清官是封建时代茫茫黑夜里的昨夜星辰,他们绝不代表未来。在健全的法制社会里,人们凭借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无需乞灵于清官。

三叹:改革家怎能忘记赃乱死多门!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名垂青史的改革家,但其中有些人,结局悲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出污泥而有染,忘记赃乱死多门。他们一方面从事政治、经济改革,一方面自己又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从而授人以柄,为反改革派的反攻倒算,打开了缺口。如西汉著名政治家、经济改革家桑弘羊,其盐铁官营专卖、设立平准、均输机构等一系列经济思想和措施,对以后我国封建工商业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但是,他居功自傲,处心积虑为自己的兄弟谋取高官厚禄,名将霍光反对这样干,他怀恨在心。贪欲恶性膨胀的结果,最后竟与上官桀等人勾结谋反,败露后被杀并灭族(《汉书》卷24下)。

明朝前期的经济改革家夏原吉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话: 君子不以冥冥堕行 (《明史》卷149)。改革家更不应当稀里糊涂地自行堕落、腐败,从而被顽固、腐朽的政治势力,像“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鲁迅:《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要看为官清不清,就看宦囊轻不轻。同样是改革家的北宋范仲淹,位居要津后,若无宾客登门,吃饭仅有一种荤菜,妻儿的衣食,仅能基本自足(《宋史》卷314本传),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原则,不是仅仅用以教育别人的,自身就是个“吾道一以贯之”的忠实实行者。

余论:走出轮回

本书各章的末尾,都有一节“反贪启示录”,总结王朝灭亡的原因,反贪的经验教训。如秦汉:“秦汉大帝国,作为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走向成熟的开端,无论是辉煌的功业和灿烂的文化,还是繁荣发达的社会经济,都达到了一个后代王朝长期难以企及的高度……然而,贪污腐败的问题就像帝国的孪生姊妹一样始终随着帝国的行程。尽管秦汉帝国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对反贪和澄清吏治进行了较大的努力,也曾取得了相当成就,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扼制贪污腐败的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吏治崩溃和政权瓦解的悲剧。 如魏晋南北朝:“一个政权的吏治清明与否关系到它的兴衰存亡……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再次证明了这一真理。”隋唐、两宋、元、明、清,虽然灭亡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贪污腐败,如蚁啮柱,久而久之,柱朽如渣,华屋遂轰然倒坍。王朝初年狠抓反贪斗争→王朝中叶后反贪斗争渐渐有名无实→王朝末年贪污腐败猖獗,民不聊生,王朝灭亡→“新”。王朝初年狠抓反贪斗争→“新”王朝中叶后……成了走不出的轮回。这样的周期率,正是历代王朝兴亡周期率的主要表现形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